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,就是利用夏季气温高,机体阳气较为充沛的有利时机,调整人体阴阳平衡,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。中医理论讲的是阴阳五行,“天人一体”。祖国医学认为“人与天地相参,与日月相应”,“一体之赢虚,消息皆通于大地”,也就是说季节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人的健康。
冬为阴,夏为阳,夏季为阳盛阴衰之季,也正是人体阳气旺发之时,这时,利用夏季阳旺阳升,人体阳气在夏季有随之欲升欲旺的趋势,体内凝寒之气易解的状态,运用补虚助阳药或温里散寒药物,通过穴位帖敷、针刺、药物内服等手段,天人合击,最易把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。
夏季人体阳气充盛,气血流通旺盛,药物最容易吸收,而夏季三伏期间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,在三伏天进行贴敷治疗,最易恢复扶助人体得阳气,加强卫外功能,提高机体免疫的效果。
另一个方面,中医认为虚寒疾病与肺、脾、肾三脏关系密切。夏季治疗则以补肾、健脾、养肺为主要法则,以改善神经内分泌功能,改善垂体—肾上腺皮质系统兴奋性使功能恢复平衡以增强机体免疫力,真正彻底改善体质。
疏通经络:选择相应的穴位,运用针刺、艾炙、推拿等手法及针点刺出血等手法使经络通畅,气血运行正常。
调和阴阳:疾病发生的机理从总体上可归纳为阴阳失衡。穴位刺激是通过经络阴阳属性、经穴配伍和针刺等手法调和阴阳。
扶正祛邪: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过程,实质上就是正邪相争的过程。穴位刺激治病,就是发挥扶正祛邪的作用。
经络传导:疗法能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,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好的治疗和调整作用。
激发经气:药物外敷刺激了穴位,激发了经气,调动了经脉的功能,从而达到行气血、调阴阳的作用。
内病外治:疗法使局部药物浓度明显高于其他部位,作用直接,适应症广泛,对许多沉疴痼疾功效显著。